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引领广大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院团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根据校团委“财经报国青年力行”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安排,广泛动员我院学子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暑假,我院组织了20支团队奔赴全国多地展开社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点亮砥砺初心,用行动践行财经报国使命担当。
实践团队简介
“云岭红潮,财菁徽韵”实践团队以安徽省为核心实践区域,先后赴黄山、徽州古村落、绩溪县及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聚焦徽派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当地旅游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探索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的有效模式;通过实地探访云岭新四军革命遗迹、宣纸博物馆等场所,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在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与非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实现了专业实践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

实践团队出发合照
黄山与古村:在实地调研中探寻文旅发展路径
实践团队在黄山景区聚焦生态保护与平衡旅游开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发现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了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了如景区栈道建设避开古树生长区域、垃圾回收点采用隐蔽式设计等多项生态友好举措,助力绿水青山价值共识的实现。
实践团队还深入宏村、西递两地开展调研,学习考察徽派建筑所蕴含的宗族文化与商业智慧,通过走访当地住民、探访老宅,了解徽派建筑在规划设计上的生态适应性特征。在与当地木雕匠人的访谈中成员们获悉到木雕窗棂多采用梅兰竹菊、莲花、松树等本地常见植物纹样,凝练徽州地区崇尚自然、追求高洁品格、向往美好生活的地域文化精神。

实践团队探访足迹
绩溪之行:解码人文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实践团队以“人文资源转化与非遗产业化”为核心调研方向,赴绩溪县开展实地实践。在胡适故居调研期间,团队成员结合一手文献资料,深入挖掘“崇文重教”的徽州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可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核心要素,助力人文资源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在胡文开徽墨工坊,实践团队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了徽墨制作核心工序的技术要点与技艺精髓;同时,团队与工坊传承人展开深度访谈,了解到徽墨产业的传承现状、发展瓶颈及未来方向。调研发现,当地已形成“名人文化引流+非遗产品开发”的特色发展策略,既依托名人文化IP扩大区域影响力、吸引流量关注,又通过非遗产品的创新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为人文资源活化与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本土化实践路径。

实践队员欣赏徽墨成品

实践团队探访西递
红土铸魂:革命旧址与非遗传承
随后实践团队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通过“实地探访+实物研读+实景研讨”的方式,在革命故地开展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在叶挺军长办公室旧址与军部大会堂旧址,从抗战中新四军坚持办学的事迹中,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团队围绕此展开研讨,凝练出“赤心行远路,皖水映青衿”的实践课题。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向叶挺将军铜像敬献鲜花后重温入团誓词,完成了这场“触摸历史—对话英烈—传承精神”的红色洗礼。

实践团队成员向英烈献花
实践的最后,团队前往宣纸博物馆参观宣纸制作流程。通过参与捞纸工艺实践,切身体会了“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同时了解到宣纸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为“非遗产业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

实践团队在叶挺像前合照
结语
实践团队不仅深度解码了徽派文化里“天人共生”的生态智慧,见证了非遗技艺通过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更在与红色历史的对话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后续,实践团队将对调研所得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提炼,整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培育的在地经验,形成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参考的成果,为区域文旅创新发展、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及红色教育普及提供多元思路与可行借鉴。
撰稿:“云岭红潮,财菁徽韵”实践团队
图片:“云岭红潮,财菁徽韵”实践团队
审稿:林艺茹 巴蕾 柴新凯 吴轩宇
编辑:柴新凯 高奕凡
审核:王颖